公司动态
当前位置: 首页 > 新闻资讯 > 公司动态

华为企业产品客服电话及企业营销服务探讨

类别:公司动态 日期:2025-09-28 10:44:43
我要分享

  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,老年群体在社会生活中的参与度持续提升。一些不法分子将目光投向这一相对信息获取渠道有限、风险防范意识较弱的群体,利用其对新技术的陌生与对亲情的依赖,精心设计各类诈骗套路,其中以“信用卡诈骗”为核心的电信诈骗案件频发,严重威胁老年人的财产安全。近日,浦发信用卡公布了关于老年群体电信诈骗风险的案例。

  李女士接到一通自称是“中国银行客服”的电话。对方语气严肃,称李女士名下一张信用卡因涉嫌境外洗钱活动,已被系统自动冻结,若不立即处理,将影响其个人征信记录,并可能被追究法律责任。

  李女士起初不信,但对方随即报出她完整的姓名、身份证号及信用卡后四位,还准确说出了她最近一次的消费记录。这让她瞬间慌了神,信以为真。

  对方要求李女士添加一个“安全账户管理”微信,通过视频通话“验证身份”,并指导其下载某款“银行安全APP”进行“账户解冻操作”。在APP中,李女士被诱导输入银行卡号、身份证信息及手机验证码。短短十分钟内,其卡内金额被分批转走。

  事后李女士才意识到,所谓的“银行客服”根本不是银行人员,所谓的“安全APP”也是一套伪造的诈骗系统。

  王先生接到一个“公安办案电话”。对方自称是“公安局经侦支队民警”,称王先生名下一张信用卡被用于非法资金转移,已牵涉一起重大刑事案件,要求其配合调查。

  “您必须在24小时内完成资金审查,否则将被列为嫌疑人,面临刑事拘留。”对方语气严厉,还发送了“通缉令”“逮捕令”等伪造文件,甚至要求王先生关闭手机信号,防止“信息泄露”。在极度恐慌中,王先生按照对方指示,将银行卡余额全部转入一个“安全账户”进行“资金清查”。当意识到被骗时,卡内金额已不翼而飞。

  张阿姨接到一个“儿子”的电话。对方声音焦急:“妈,我在外地出差,手机被偷了,现在急需用钱交押金,您能不能先转5万元到我朋友账户?我马上还您。”

  张阿姨一听是儿子的声音,立刻答应。对方还不断强调“别告诉别人,这是紧急情况”。张阿姨在对方的催促下,通过手机银行向指定账户转账数万元。几天后,她联系儿子,才发现儿子根本没出过差,电话号码也非其常用号码。

  经核实,诈骗分子通过AI语音合成技术,模仿其儿子的声音,再结合老人的通话记录与社交信息,制造出极具欺骗性的“亲情陷阱”。

  警惕“权威机构”来电,不轻信“账户异常”“身份泄露”等说辞:许多不法分子冒充金融机构、公安等工作人员,利用老年群体对权威部门的信任,制造恐慌情绪。他们往往能准确说出姓名、身份证号、银行卡号等信息,使老年群体误以为对方身份真实。

  不随意下载“安全APP”或点击陌生链接,不提供验证码:不法分子常诱导老年群体下载“银行安全检测软件”“账户验证APP”或点击短信中的“链接”,以“核验身份”“升级系统”为名,窃取银行卡信息、短信验证码等关键数据。

  亲情陷阱不可轻信,核实身份再转账:利用老年群体对子女的牵挂,不法分子通过AI语音、伪造通话记录等方式冒充子女,制造“紧急求助”“突发事故”等情境,诱导老人转账。